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天气系统,由热带低压持续发展而成,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(32.7米/秒)时称为台风。其结构包括眼区、眼壁和螺旋雨带,常伴随狂风、暴雨、风暴潮三重灾害。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海域,我国每年约有7个台风登陆,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。
一、我国台风灾害的新特征
(一)“量少威胁不小”的强度升级
数据显示,近年来台风生成数量呈下降趋势(如2023年仅生成17个),但超强台风比例显著上升。2024年超强台风“摩羯”以62米/秒风速登陆海南文昌,创下我国秋季登陆台风强度之最。其背后推手是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,为台风提供了更充沛的能量。
(二)影响范围北扩与极端降水
台风路径明显向西北方向扩展,上海在2018年遭遇3次台风登陆,2024年又有2次,打破了历史上“每5-6年一遇”的规律。同时,台风远程水汽输送引发极端暴雨事件激增,如2021年郑州“7·20”暴雨和2023年北京洪灾均由台风残余系统引发。
(三)复合灾害风险加剧
2025年台风“竹节草”登陆浙江舟山期间,叠加了堪察加8.8级地震引发的越洋海啸,形成台风-海啸-暴雨-风暴潮四重灾害链,导致上海、浙江沿海面临40~60厘米海啸波增幅。此类极端事件正随气候变化日益频繁。
二、分场景安全避险指南
(一)居家防御措施
防风准备:用胶带在窗户玻璃贴“米”字加固,移除阳台花盆、杂物;对老旧太阳能热水器等高空隐患提前拆除。
防涝应对:低楼层住户用沙袋堵住入口,贵重物品移至高处;检查排水管道,切断低洼处电源。
应急储备:准备3日量的饮用水、食物、手电筒、充电宝及急救药品。
(二)外出避险要点
步行安全:穿防滑鞋,绕开积水区、树木、广告牌;多人结伴时,可一人探路,后者抓紧前者腰部跟进。
触电防范:观察裸露电线,涉水时禁用金属物探水;发现积水漩涡立即远离,可能是缺失井盖。
(三)车辆应急处理
行车原则:遵循“开灯、避水、防风”:大雨开近光+雾灯,暴雨加开后雾灯;优先选择主干道,避开下立交、隧道等易积水路段。
涉水脱困:水深超半个轮胎需绕行;若被困车内,立即转移到后排争取时间。水流较缓时打碎车窗逃生,破窗前深吸气防呛水。
气候变化正重塑台风灾害的形态,但科学防御能最大程度守护生命。2012年“海葵”、2024年“贝碧嘉”等台风应对经验表明,从“被动救灾”转向“主动防灾” 是减轻损失的核心。公众需持续关注气象预警(如“中国天气”APP、地方气象局短信),掌握避险技能——这不仅是应急手段,更是城市化进程中构建韧性的生存智慧。
供稿:庄晓亮
审核:孙海龙、傅奕博
发布:韩雪